虛設行號相關的稅務法規與實務認定標準正不斷演變,本文將探討近年來的重要法規變化、實務發展趨勢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幫助企業了解最新的法規環境,及時調整稅務管理策略。

稅務違章裁罰標準的修正

非故意漏開發票罰則的放寬

稅捐稽徵法第44條對於營利事業未依規定給與、取得或保存憑證的處罰,過去一律處以經查明認定總額的5%罰鍰。然而,為了區分故意與過失的處罰程度,財政部於2021年12月20日修正「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對非故意漏開發票或未保存憑證的情形,按查獲次數給予差別處罰:

非故意且一年內第一次:處2%罰鍰

非故意且一年內第二次:處2.5%罰鍰

非故意且一年內第三次以上:處3%罰鍰

故意:一律處5%罰鍰

這項修正體現了稽徵機關對於主觀責任區分的重視,並為納稅義務人提供了更為彈性的處罰標準。

虛報進項稅額罰則的調整

財政部於98年12月7日發布台財稅第09804577370號函,針對營業人以不實進項稅額憑證申報扣抵銷項稅額的處罰原則進行調整:

參照司法院釋字第337號解釋意旨,以虛報進項稅額的營業人是否逃漏稅款為處罰要件,與開立憑證者的營業稅申報繳納情形無涉

有進貨事實者,按所漏稅額處1倍之罰鍰;若於裁罰處分核定前已補繳稅款,處0.5倍之罰鍰

無進貨事實者,按所漏稅額處2.5倍之罰鍰;若於裁罰處分核定前已補繳稅款,處1.5倍之罰鍰;於復查決定前已補繳稅款,處2倍之罰鍰

這項調整明確區分了有進貨事實與無進貨事實的處罰差異,並鼓勵納稅義務人及早補繳稅款,以降低罰鍰金額。

司法實務發展趨勢

營業稅與營所稅認定的獨立性

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判字第550號判決明確指出,營所稅與營業稅係不同稅別,各具課徵要件,二者間並無以何者之成立作為另一稅捐之課徵要件情事。行政法院就審理之營所稅事件,雖得斟酌相關聯營業稅案件所調查證據而為事實之認定,但應依行政訴訟法第189條規定,將依證據並斟酌全辯論意旨之得心證理由記明於判決。

這項判決改變了早期「營業稅認定結果拘束營所稅認定」的觀點,確立了兩種稅目各自獨立認定的原則,對稅務實務產生深遠影響。

舉證責任分配原則的明確化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0年度訴字第1387號判決明確指出,營業人所須證明的待證事實內容應包含三項要素:

確有進貨事實

進貨事實的交易對象確為特定公司

且營業人確實已交付營業稅款及貨款予該特定公司

這一判決確立了交易真實性舉證的完整標準,要求納稅義務人不僅需證明交易存在,還需證明交易對象及付款情況,大幅提高了舉證的難度與精確性。

故意、過失認定標準的發展

近年來,司法實務對於故意、過失的認定更加細緻化。如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判字第33號判決指出:「納稅人對違章行為、事實而參與其中,顯係明知有應使其發生或已預見其發生且縱容其發生,應屬故意為之。」此類判決進一步明確了故意的認定標準。

稅務查核實務的變化

跨機關資訊整合與大數據運用

稽徵機關已建立跨機關合作機制,透過資金流向異常監控、跨區資訊整合等方式,查緝虛設行號不法行為。例如:

與金融監管機構合作,監控資金流向異常交易

整合全國統一發票資料庫,分析發票開立與使用模式

運用大數據技術,識別潛在的虛設行號網絡

這些技術手段大幅提高了稽徵機關發現虛設行號的效率,企業需更加謹慎管理交易風險。

實地查核與資料驗證的強化

稽徵機關已強化對高風險對象的實地查核與資料驗證,重點包括:

對新設立營業人的實地訪查頻率提高

針對申報異常的營業人進行重點查核

運用第三方資料交叉驗證交易真實性

這些措施使虛設行號的識別更加精準,也對企業的交易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法規方面可能的發展

稅捐稽徵法修正方向:

可能進一步明確「不正當方法」的定義與範圍

可能調整刑事與行政責任的界限

可能強化自動補報補繳的激勵措施

資訊揭露與透明度要求提高:

可能要求營業人提供更多交易細節與關聯方資訊

可能建立更完善的交易對象查詢系統

跨境交易監管強化:

因應國際稅務資訊交換的趨勢,可能加強對跨境交易的監管

可能建立更嚴格的虛擬貨幣交易監管機制

查核技術方面的發展

區塊鏈技術應用:

可能運用區塊鏈技術追蹤交易流程與發票開立使用情況

可能建立不可篡改的交易紀錄系統

人工智能輔助查核:

運用AI技術識別異常交易模式

建立智能風險評估模型,提高查核效率

電子發票全面推行:

隨著電子發票的普及,虛設行號的運作模式將面臨挑戰

電子發票系統將使交易資訊更加透明化

企業因應之道

制度性防範措施

建立交易對象評估機制:

定期檢視交易對象的合法性與真實性

建立動態風險評估模型,及時識別高風險交易

強化內部控制系統:

完善採購與付款流程管理

建立交易文件審核機制

定期進行內部稽核,及時發現潛在風險

採用資訊化管理工具:

引入供應商管理系統,實現交易全流程追蹤

運用電子發票管理系統,確保發票的合法性

定期分析交易數據,識別異常模式

專業知識更新

定期稅務法規培訓:

為財務、採購等相關人員提供定期稅務法規培訓

及時了解最新法規變化與實務發展

建立稅務專業顧問體系:

與專業稅務顧問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在重大交易前進行稅務風險評估

參與行業交流:

積極參與行業協會稅務研討活動

了解同行業最佳實務經驗

數位化轉型

交易電子化:

推行電子合約、電子發票等交易電子化措施

建立交易數據庫,便於查核與分析

資金流向透明化:

採用銀行電子支付系統,避免現金交易

建立資金流向追蹤機制,確保付款對象與發票開立者一致

供應鏈整合:

推動供應鏈數字化整合,提高交易透明度

建立供應商評級與分級管理機制

結語

營業稅虛設行號的法規環境與實務發展正處於動態變化中,企業需持續關注最新動態,適時調整稅務管理策略。未來,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與稅務監管的加強,虛設行號的運作空間將進一步縮小,企業應從制度建設、知識更新與技術應用等多方面著手,建立健全的稅務風險管理體系。

虛設行號問題的本質是交易真實性的認定,企業應始終堅持「真實交易、合法憑證」的基本原則,確保企業稅務合規,避免不必要的風險與損失。通過完善的內部控制、專業的稅務管理與前瞻性的風險應對,企業能夠在複雜的稅務環境中穩健發展,實現長期合規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