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營業稅實務中,取得虛設行號開立的發票可能導致嚴重的稅務風險。本文將提供實用的方法,協助企業避免取得不實發票,並介紹稽徵機關常用的查核方式,幫助企業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

一般交易應注意事項

了解交易對象

進行交易前,應充分了解交易對象的基本資訊,確認其為實際交易的對象。建議使用財政部稅務入口網「公示資料查詢」功能,查詢交易對象的營業登記資料,包括負責人姓名、營業地址、資本額、設立日期及營業項目等資訊,並確認是否與交易內容相符。

確認交易人身分

收受統一發票時,應確認是否為實際交易對象所開立。若業務接洽人員未能提供明確的身分證明,應妥善保存其名片或相關資料,必要時可要求提供員工證明或授權文件,確認其具有代表公司對外交易的權限。

規範付款流程

付款時,若收付對象與開立發票的營業人不符,應暫緩付款,先查對銷貨營業人是否真實存在,並取得名稱相符的統一發票後再行付款。建議採用下列付款方式:

使用劃線並註明抬頭的支票付款,支票抬頭必須與開立發票的廠商名稱完全相符

支票上最好加註「禁止背書轉讓」字樣,避免支票被不當轉讓

盡量避免使用現金付款,特別是大額交易

妥善保存交易憑證

請妥善保存交易過程中的相關憑證,例如:

運送貨物的託運單、送貨單

訂貨的估價單、報價單

收貨的驗收單、品質檢驗報告

往來廠商的基本資料與聯繫方式

這些文件在事後稽徵機關查核時,可作為進貨事實的重要佐證。

警覺可疑交易特徵

下列情況應提高警覺,可能涉及虛設行號:

無固定營業場所或營業場所明顯不符合其營業規模

登記的營業項目種類繁多且不相關聯

營業人名稱為「××企業社」、「××企業行」等無法從字義辨認其經營行業

交易金額異常龐大或交易條件明顯優於市場行情

付款方式異於以往正常交易流程

不願提供營業登記或其他相關證明文件

稽徵機關常用的查核方式

了解稽徵機關的查核方向,有助於企業建立有效的防範機制。以下是稽徵機關常用的查核方式:

與設立、變更有關的查核重點

負責人故意規避調查,且無營業必須的設備與存貨

開立發票內容品類龐雜,多非登記有案的營業項目

登記營業項目種類繁多且不相關聯

登記的營業場所曾為虛設行號或擅自歇業

營業人壽命短,通常設立後僅申報一至二期營業稅就擅自歇業

以年紀較長或年輕者登記為負責人

稅籍經常異動,如頻繁變更負責人或營業地址

與申報資料有關的查核重點

申報銷項金額與進項金額龐大,但實繳稅額很少

申報銷售額短期內大幅增加

加值率異常(銷項遠大於進項或進項遠大於銷項)

取得與開立發票品名與登記營業項目不相當

巨額欠稅或退稅申請

銷售或進貨對象集中於少數甚至單一廠商

取得不同公司發票但筆跡相同,或金額呈整數

實務建議

為避免取得虛設行號開立的發票,企業可採取以下措施:

建立供應商評估機制

新增供應商前進行背景調查,包括營業登記、信用資訊等

定期檢視供應商名單,評估交易是否合理

建立供應商分級管理,對風險較高的供應商加強審核

強化內部控制

明確規範請購、採購、驗收、付款等流程,確保交易真實性

建立授權核准制度,大額採購需多層級主管審核

定期進行內部稽核,確保交易流程符合規定

培訓相關人員

定期對採購、財務、會計等相關人員進行稅務法規培訓,提高對虛設行號風險的辨識能力。

結語

取得虛設行號開立的發票不僅可能導致稅務風險,更可能涉及刑事責任。企業應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從交易對象的審核、付款流程的管理,到交易憑證的保存,全方位防範風險。當面對可疑交易時,保持警覺並及時諮詢專業稅務顧問,是避免稅務風險的重要策略。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取得不實發票的法律責任與稅務影響」,分析相關法規及實際案例,協助讀者全面了解相關風險,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