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設行號的運作手法多樣,稅務機關近年來已查獲許多重大案例。本文將透過實際案例,剖析虛設行號的常見違章類型,幫助讀者認識其運作模式與風險。

常見違章類型

虛設行號的違章行為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販賣發票型

此類型虛設行號主要業務是販售發票給需要不實憑證的企業,協助他們虛報進項稅額或虛增成本費用。這些行號本身無真實進貨或銷貨活動,僅憑空開立統一發票販售牟利。

二、假出口真退稅型

此類虛設行號偽造出口文件,虛報零稅率銷售額,向國家詐取營業稅退稅。他們通常會先設立合法公司,隨後申報虛假的外銷資料,藉以獲取營業稅退稅。

三、集團性虛設行號型

此類違章行為由同一集團控制多家虛設行號,彼此間交叉開立統一發票,建立複雜的交易網絡,使稅務機關難以追查真實交易情況。

四、官商勾結型

少數案例中,虛設行號與稅務機關內部人員串通,藉由內部人員協助規避查核,使不法行為得以長期進行。

實際違章案例分析

案例一:史上最大虛設行號集團

中區國稅局查獲史上最大虛設行號集團,該集團在3年半內開出假發票382億元,牽涉的下游營業人多達4,259家,逃漏營業稅和營所稅逾百億元。主嫌因情節重大,被法院判處重刑,創下虛設行號案件史上最重刑責。

此案例揭示大型虛設行號集團的運作模式,包括設立多家空殼公司、建立完整的發票銷售網絡、利用人頭負責人規避責任等手法。

案例二:假出口冒退稅

高雄市國稅局查獲一家新設立的一人公司,連續二期營業稅申報均申請外銷退稅。經調查發現,該公司與其他多家分布在不同縣市的公司進行交易,這些公司的進項發票字跡相似,部分公司已擅自歇業,確認為一集團性的虛設行號。

此類案件的手法是設立合法公司後,利用虛假進項發票建立虛假的外銷成本,再申請外銷零稅率退稅,詐取國家稅收。

案例三:虛構進貨詐退稅

中區國稅局與檢警聯手破獲假出口冒退稅案件,營業人將已刮取密碼的遊戲儲值卡廢卡,充當尚未啟封的遊戲儲值卡假出口到香港,金額高達3億2,000萬元,冒退營業稅約1,600萬元。

此案例顯示某些廠商利用難以查驗的特殊商品進行假出口,詐取營業稅退稅的手法。

案例四:官商勾結

某稅務員涉嫌與人頭公司勾結,協助販賣發票逃漏稅。該員利用職務便利,包庇虛設行號的不法行為,並從中獲取不法利益。案件經調查後,該稅務員已遭檢察機關以違反貪污治罪條例罪名提起公訴。

此類案件顯示官商勾結的嚴重性,不僅損害國家稅收,更破壞稅務體系的公正性。

案例五:資金流向異常

法務部調查局透過銀行資金往來異常通報,查獲某公司藉偽造的資金流程證明,取得他公司開立統一發票合計逾億元,虛報進項稅額523萬餘元。經查核後,補徵營業稅額並處以3倍罰鍰。

此案例說明稅務機關已建立跨機關合作機制,透過資金流向異常監控,查緝虛設行號不法行為。

違章行為的共同特徵

綜觀上述案例,虛設行號違章行為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短期內變更負責人或營業地址頻繁

短期內進銷項金額異常龐大

無實際營業場所、設備或從業人員

開立發票的品項與登記營業項目不符

資金流向與正常商業交易不符

結語

虛設行號的違章行為不僅侵害國家稅收,也對正當經營的企業造成不公平競爭。了解虛設行號的常見違章類型與實際案例,有助於企業辨識潛在的風險交易,避免誤觸法網。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詳細探討「如何避免取得虛設行號開立的發票」,提供實用的防範措施與注意事項,協助企業降低稅務風險,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