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稅務實務中,虛設行號一直是稅務機關關注的重點。究竟什麼是虛設行號?它為何會存在?本文將為您深入解析虛設行號的定義與背後的成立動機。

虛設行號的定義

虛設行號在稅法上並沒有明確定義,但根據稽徵機關長期執行經驗,通常符合以下情形之一者,會被認定為「虛設行號」:

依法登記的營業人,無進貨事實,卻同意由他人利用其名義,以他人的進貨作為自身進貨。

營業人無銷貨事實,卻代他人開立銷貨統一發票,或將空白統一發票交付他人使用,以他人的銷貨作為自身銷貨。

營業人無銷貨事實,卻開立統一發票供他人作為進貨或費用憑證。

簡言之,虛設行號實質上是一個「空殼」,雖有合法登記,卻無真實營業活動,主要用於協助他人進行不法交易或逃漏稅捐。

虛設行號的成立動機

虛設行號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基於以下動機:

  1. 販賣發票賺取暴利

這是最常見的動機。虛設行號透過販賣發票,通常可獲取開立金額約8%的利潤。這些不法所得無須支付任何成本,純屬非法獲利。

  1. 虛增銷售額向銀行詐騙借款

部分企業為取得銀行融資,會透過虛設行號虛增自身銷售額,以展現良好的營運狀況,進而獲取銀行貸款。

  1. 冒退營業稅

某些不肖業者透過虛設行號開立不實統一發票,偽造外銷文件,虛報營業稅零稅率銷售額,以詐取營業稅退稅。

  1. 虛增成本、費用

營利事業取得虛設行號開立的統一發票,用於虛增成本或費用,降低應稅所得,達到逃漏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目的。

  1. 詐騙交易

以詐騙手法騙取賣方貨物或買方貨款,造成交易對象財產損失。

  1. 委外記帳作假帳

部分企業為了避稅或其他目的,委託記帳業者製作兩套帳,其中一套為實際交易,另一套則是透過虛設行號交易虛構而成。

  1. 沖銷股本不實或淘空盈餘

企業透過與虛設行號的虛假交易,將公司資金移轉出去,達到沖銷股本不實或淘空公司盈餘的目的。

  1. 特殊行業取具憑證不易

某些行業因其特殊性,取得合法憑證較為困難,因此尋求虛設行號開立發票作為替代。

實務案例簡析

財政部中區國稅局曾破獲史上最大虛設行號集團,該集團在3年半內開出假發票高達382億元,牽涉的下游營業人多達4,259家,逃漏稅額與罰鍰合計估計高達229億元。主嫌因情節重大,被求處12年刑期,創下史上最重刑責。

結語

虛設行號的存在嚴重破壞稅收公平,不僅造成國家稅收損失,也使合法經營業者面臨不公平競爭。了解虛設行號的定義與成立動機,是企業主及財務、會計人員防範稅務風險的第一步。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虛設行號的常見違章類型與實際案例分析,幫助讀者更全面地了解虛設行號的運作方式及其風險。敬請期待!